在那个寒假的静好时光中,我潜心翻阅了王晓春教授的智慧之作《今天怎样当教师》。尽管书中的百个教育故事均源于中小学的土壤,却触及了每一位教育者对职业灵魂的追问。在今日的教育征途上,我们应如何扮演教师的角色?书中以深刻之言为我们揭示:单凭高尚的师德与炽热激情不足够,更要拥有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及扎实专业的素养。
担当良师,需持有科学的思维。在教学生涯中,对诸般问题应深究其理,学会理性剖析。以下便是对书中一则关于师爱的故事,我内心的所思所感:
案例描述的是一位教师如何耐心引导一名成绩落后且兴趣匮乏的学生重燃希望之火,提升学业。这位教师,他的耐心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将爱心倾注于学生。感动之余,我自问:“你会关爱每一位学子吗?”未经思考前,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天职。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被教导的——将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孩子?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不正是教师的使命所在?然而,我的行为是否与言辞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孩子,我能否同样展现出那份耐心?在看到优异成绩时的喜悦与面对糟糕成绩时的愤怒之间,我是否真的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平等之爱?王老师的点评让我沉思良久,她提醒:“要明辨职业之爱和个人之爱。”书中明言:教师的关爱,应是基于职业的爱,非私人的情感。因为,每个人的爱都有选择、有侧重,“博爱”不仅使人疲惫,更可能模糊了教师的职责边界。是的,职业之爱是必须坚守的,而私人之爱不可强求。教师应以职业之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身处困境、犯错或取得成就。师爱,就渗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这几句话,使我茅塞顿开。
长久以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极端的教育悖论如枷锁般禁锢着我,让我生活在自我责备与愧疚之中,每日质疑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今我才明白,那不过是一句浪漫主义的激励口号,而非衡量教师工作的客观准则。
同仁们,让我们轻装上阵,用智慧开启趣味教学,用新观念培育多样人才,享受生活,享受工作,成为一位沐浴在阳光下的快乐教师吧!